梧桐山下有一位“兰花妈妈”
读特客户端 2021-03-09 10:29:22

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王玉是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兰科中心")组培室主管。她的故乡是四川江油,那座位于秦岭南麓、涪江中上游的小城是诗仙的故乡。

兰与诗,在中国从来都未曾远离,"山中酒一樽,樽前兰一盆" "种兰幽谷底,四远闻馨香" "折茎聊可佩,入室自成芳" …… 王玉工作的地方,就是闹市中的一片"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的绝佳去处。

▲"兰科中心"繁育的黑萼兜兰
▲纯色万代兰

不过,王玉的工作却并不怎么诗意。她是一个肩负着中国兰科植物种子繁育及种质资源保存重任的园艺工作者,每天面对的几乎都是濒危野生兰科植物的人工繁育工作。"兰科中心"是中国最大的兰科植物保育资源库,收集保存的兰科植物活体种质资源超过1500 种、160多万株。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是中国野生兰花最后的"诺亚方舟"。

虽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所有野生兰花列为保护植物,但迄今为止国内野生兰花被盗采破坏的危局却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所幸的是,在不久前公开征求意见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征求意见稿)》中,小叶兜兰、铁皮石斛和春兰等104种野生兰科植物被列入其中,一旦该意见稿正式通过,中国野生兰花的命运也许将迎来重大改变,有关部门的执法行动也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清晨,王玉早早来到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的兰花繁育大棚,采集了一株兜兰的种子。接下来,她将种子带回组培室,在无菌室内小心翼翼地消毒,然后放入培养基。随后,她将培养基放进恒温恒湿的保育标准化温室,在无光条件下培育大约一个月左右,种子就会在培养基中萌发。萌发后的兰花幼苗随后会被从无光暗箱里取出,放进新的培养基,继续在保育标准化温室里接受光照培育,直到大约,8个月以后长成壮苗,然后就会分株、移植,3年后当它们可以开花时,才能在适合它们生长的野外重新种植。这就是濒危野生兰花的人工繁育和野外回归的全过程,也是王玉13年来所从事的全部工作内容。

▲王玉在采集野生兰花的种子。
▲王玉在保育标准化温室里展示繁育出的野生兰花幼苗。
▲王玉在无菌室内将兰花种子放进培养基。

王玉有一个正在上高中的女儿。在家里,她是一位尽责尽职的母亲。在工作中,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兰花妈妈",13年来,她亲手繁育的濒危野生兰花已经无法计数。抚育女儿和繁育兰花,都是王玉特别喜欢做的事情。

人物简介

王玉,四川江油人,"兰科中心"组培室主管,从事兰科植物种子繁育及种质资源保存等工作。

精彩记忆

紫纹兜兰是深圳市唯一的一级保护物种,由于生境的破坏和人为的采挖导致紫纹兜兰的数量急剧减少,处于极度濒危现状。王玉积极参与了紫纹兜兰的人工繁育和野外回归工作,取得了濒危物种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国际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对这一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职业成就

通过组织培养的方式成功培养出了50多个属、200多种兰科植物,缓解了部分物种的濒危状况。在湖北保康县、江西、深圳等地开展了曲茎石斛、霍山兰花等兰科植物的野外回归,经过几年来的检测,成活率达到 90%。

工作感悟

濒危野生兰花繁育工作是一个抢救性工程。野生兰科植物与昆虫、真菌以及其他植物关系密切。如果兰科植物资源灭绝,必然会导致这一生物链环节的断裂,相互依存的其他物种就会消亡,引起恶性循环。所以,保护野生兰花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希望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共同维护野生兰花资源,决不能坐视它们消亡。

文字: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图片: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范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