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面孔丨祁勇军:练就多项绝活的眼科医生

【祁勇军,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3月1日一大早,祁勇军就来到医院出专家门诊,接着下午出名医门诊,这位一个手术日要做20台手术的医生,练就了很多绝活。】

说话轻声细语的医生

“阿叔,左眼做完手术后挺好的,明天早上会恢复得更好,就能看到靓靓的孙子孙女啦!”在为88岁患者张叔做检查后,祁勇军轻松幽默的话语,逗乐了不久前刚做完白内障手术,一只眼睛还蒙着纱布的张叔。

张叔快离开检查室的时候,祁勇军又细致地叮嘱老人家:“护士一会儿给您重新换纱布。”

说起祁勇军,张叔连连竖起大拇指:“医生人太好了,讲话不大声,平易近人,对我们好耐心,万分感谢!”

患者们为祁勇军点赞,已非第一次,而是常态,“讲话轻声细语”“温柔”“责任心强”“做手术时手很轻”“让患者安心”,是“粉丝团”们对祁勇军评价的高频词。

曾发明神奇的镊子

成为眼科医生的28年来,祁勇军一直在不停钻研白内障、青光眼的手术方案。

白内障是老年性疾病,平均70岁以上发病率达80%,而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方法就是手术,手术一般采取超声乳化技术,10分钟即可完成。

祁勇军介绍,每年珠海大概有15000人需要做白内障手术,但是全年珠海所有的医院眼科,白内障手术大概在7000台。也就是说,还有一多半的患者没能得到及时治疗。

如何使手术更快捷、减少并发症,是祁勇军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2015年,他发明了一把“神奇的镊子”,名叫“撕囊碎核镊”,有了这把镊子,只需要5分钟,医生就可完成手术。

发明这把镊子,源于他对业务的专注。有一次在看一个视频时,他见到一艘舰艇的舰首,就像劈刃一样,直接把对方的舰艇豁开一个大口子,这立即引发了他的灵感。

“当时就想,撕囊镊是个钝头,如果做个改进,把圆头磨成像军舰舰首一样带有外刃的镊子,问题是不是就可以更快速解决?”祁勇军说。

这个发明经过验证,被证明非常成功!有了这个利器后,手术方案也得到优化,这项技术,还在全国白内障手术医生中推广。

此外,他对青光眼手术进行改进。经过他改进后的“凸型巩膜池改良小梁切除术”,使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大幅提高,同时减少眼睛滤过通道的疤痕化,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能左右手同时做手术的医生

“每个患者都像高考科目里的最后一道大题,都是大考。”他说,每次他总要查很多资料,跟同行专家交流,想很多方案,经常半夜做梦,梦见的都是在做手术。

当他想到新的手术方案时,会马上兴奋地将方案画下来,记录下来。

另外,祁勇军还练就了一门绝活,能够两只手同时做手术,甚至左手的灵活度还更强些。

“眼睛的手术操作空间非常小,上下6毫米,左右10毫米,如果没有很好的空间感,很容易碰到其他位置,引发并发症。”为此,祁勇军不断训练双手的稳定性,并有意识地通过训练左手用筷子的能力,提高左手的灵活性。

全心为患者的医生

祁勇军看病时有个特点,总是不紧不慢,喜欢将病因、如何治疗,向病人讲得非常清楚。

因为他深知,只有病人清楚了,了解了,对医生信任了,感到放心和安心,才能够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反之,如果患者对医生的治疗流程不信任,最终的治疗效果将大打折扣。

难度越高的手术,意味着失败的可能性也越大,甚至可能引起纠纷。为了患者,祁勇军还是愿意担着风险,为患者做高难度手术。

“有时候,我可能就是患者的最后一丝希望,我必须尽最大努力。”为此,祁勇军会耗时数天查资料、组织科室做疑难病例讨论、制定详细周密的手术预案,只为让患者的眼睛能够重新看到光明。

每当看到患者病情最终被治好,祁勇军总是打心底里高兴。

10年如一日参与公益活动

对祁勇军来说,救治一个患者,就是救治一个家庭。

10年来,祁勇军除了救治珠海的患者,还一次次利用休假的时间参与公益防盲手术活动,用他的技术,给4000多位患者带来光明,湖北、湖南、贵州、西藏,甚至缅甸,都留下他的足迹。

祁勇军参加“光明格桑花”白内障复明行动,为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患者做手术。

对于一些严重永久损害视力的眼疾,如青光眼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他认为,眼科医生要做的事还有很多。“眼科医生除了要做手术外,更重要的是科普宣传,增加患者对眼科疾病的认识,及早干预,否则因为认识不足而导致永久性损害,是让人非常痛心的。”

接下来,他将和同事们做更多的眼科疾病筛查,进行科普宣传,让更多眼科疾病在处于早期阶段的时候,就能够被发现、被救治。

文字:王帆 图片:陈佳哲 部分图片来自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孙宁
今日面孔丨祁勇军:练就多项绝活的眼科医生

【祁勇军,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3月1日一大早,祁勇军就来到医院出专家门诊,接着下午出名医门诊,这位一个手术日要做20台手术的医生,练就了很多绝活。】

说话轻声细语的医生

“阿叔,左眼做完手术后挺好的,明天早上会恢复得更好,就能看到靓靓的孙子孙女啦!”在为88岁患者张叔做检查后,祁勇军轻松幽默的话语,逗乐了不久前刚做完白内障手术,一只眼睛还蒙着纱布的张叔。

张叔快离开检查室的时候,祁勇军又细致地叮嘱老人家:“护士一会儿给您重新换纱布。”

说起祁勇军,张叔连连竖起大拇指:“医生人太好了,讲话不大声,平易近人,对我们好耐心,万分感谢!”

患者们为祁勇军点赞,已非第一次,而是常态,“讲话轻声细语”“温柔”“责任心强”“做手术时手很轻”“让患者安心”,是“粉丝团”们对祁勇军评价的高频词。

曾发明神奇的镊子

成为眼科医生的28年来,祁勇军一直在不停钻研白内障、青光眼的手术方案。

白内障是老年性疾病,平均70岁以上发病率达80%,而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方法就是手术,手术一般采取超声乳化技术,10分钟即可完成。

祁勇军介绍,每年珠海大概有15000人需要做白内障手术,但是全年珠海所有的医院眼科,白内障手术大概在7000台。也就是说,还有一多半的患者没能得到及时治疗。

如何使手术更快捷、减少并发症,是祁勇军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2015年,他发明了一把“神奇的镊子”,名叫“撕囊碎核镊”,有了这把镊子,只需要5分钟,医生就可完成手术。

发明这把镊子,源于他对业务的专注。有一次在看一个视频时,他见到一艘舰艇的舰首,就像劈刃一样,直接把对方的舰艇豁开一个大口子,这立即引发了他的灵感。

“当时就想,撕囊镊是个钝头,如果做个改进,把圆头磨成像军舰舰首一样带有外刃的镊子,问题是不是就可以更快速解决?”祁勇军说。

这个发明经过验证,被证明非常成功!有了这个利器后,手术方案也得到优化,这项技术,还在全国白内障手术医生中推广。

此外,他对青光眼手术进行改进。经过他改进后的“凸型巩膜池改良小梁切除术”,使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大幅提高,同时减少眼睛滤过通道的疤痕化,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能左右手同时做手术的医生

“每个患者都像高考科目里的最后一道大题,都是大考。”他说,每次他总要查很多资料,跟同行专家交流,想很多方案,经常半夜做梦,梦见的都是在做手术。

当他想到新的手术方案时,会马上兴奋地将方案画下来,记录下来。

另外,祁勇军还练就了一门绝活,能够两只手同时做手术,甚至左手的灵活度还更强些。

“眼睛的手术操作空间非常小,上下6毫米,左右10毫米,如果没有很好的空间感,很容易碰到其他位置,引发并发症。”为此,祁勇军不断训练双手的稳定性,并有意识地通过训练左手用筷子的能力,提高左手的灵活性。

全心为患者的医生

祁勇军看病时有个特点,总是不紧不慢,喜欢将病因、如何治疗,向病人讲得非常清楚。

因为他深知,只有病人清楚了,了解了,对医生信任了,感到放心和安心,才能够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反之,如果患者对医生的治疗流程不信任,最终的治疗效果将大打折扣。

难度越高的手术,意味着失败的可能性也越大,甚至可能引起纠纷。为了患者,祁勇军还是愿意担着风险,为患者做高难度手术。

“有时候,我可能就是患者的最后一丝希望,我必须尽最大努力。”为此,祁勇军会耗时数天查资料、组织科室做疑难病例讨论、制定详细周密的手术预案,只为让患者的眼睛能够重新看到光明。

每当看到患者病情最终被治好,祁勇军总是打心底里高兴。

10年如一日参与公益活动

对祁勇军来说,救治一个患者,就是救治一个家庭。

10年来,祁勇军除了救治珠海的患者,还一次次利用休假的时间参与公益防盲手术活动,用他的技术,给4000多位患者带来光明,湖北、湖南、贵州、西藏,甚至缅甸,都留下他的足迹。

祁勇军参加“光明格桑花”白内障复明行动,为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患者做手术。

对于一些严重永久损害视力的眼疾,如青光眼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他认为,眼科医生要做的事还有很多。“眼科医生除了要做手术外,更重要的是科普宣传,增加患者对眼科疾病的认识,及早干预,否则因为认识不足而导致永久性损害,是让人非常痛心的。”

接下来,他将和同事们做更多的眼科疾病筛查,进行科普宣传,让更多眼科疾病在处于早期阶段的时候,就能够被发现、被救治。

文字:王帆 图片:陈佳哲 部分图片来自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