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助阳春黄沙村开辟“致富路”
珠海特区报 2021-01-15 08:01:11

在阳春市双滘镇黄沙村,有个名叫鱼生田的自然村,距离黄沙村村委会9公里,距离双滘镇镇政府5公里,是典型的偏远山村。村民的房子坐落在弯弯曲曲的山脚下,道路形成九曲十八弯,屋分散,路难行。

“山高高,路弯弯,坑坑洼洼背新娘……”村民梁远伟还清晰地记得村里娶媳妇的窘境:汽车只能开到离村2公里的路口,背起新娘走在一高一低的泥路上,回到家,洁白的婚纱染了尘土,铮亮的皮鞋沾满了黄泥。

2016年,黄沙村被纳入省定贫困村,帮扶单位珠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扶贫干部走完了村里“九曲十八弯”的道路,把修路作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工作。

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是在2019年底。那时,梁远伟迫不及待地开着摩托车兜了好几个弯。从此,村里的水泥路直通到镇上,村民告别了世世代代走泥路的日子。

除了鱼生田,还有碰田山、西坑、土留、黄垌头、江上、元山等自然村先后打通了“断头路”。2020年10月,水泥路通到了每个自然村,将原来的旧路和村庄连在了一起,像一条盘在大山里的“长龙”。

路通,财就通。阳春素有“中国春砂仁之乡”的美称,黄沙村过去也有不少村民种植春砂仁,但规模化种植水平不高,产业潜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守着“金疙瘩”却一贫如洗,在打通“断头路”的同时,也要为村民开辟一条“致富路”。2017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帮助黄沙村建成春砂仁种植基地,收益作为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分红。目前,基地已投入近100万元,基地面积扩大至110亩,并带动贫困户和其他农户种植春砂仁250多亩。

去年以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陆续请来十多位专家教授给村民授课培训,借助“外脑”提高当地产业科技化水平,争取华南农业大学团队合作,因地制宜以“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示范基地+农户”的产业帮扶发展模式,推动有机红薯与藿香种植等新的种植产业项目落地。

眼下正值藿香育苗的时候,村民冒着严寒在地里赶插藿香苗,等到清明前后种植。村民苏贤校在藿香地里指着崭新的水泥路说:“没修路之前,你知道从这里到路边要多久吗?半个小时!就算农产品再贵,就一双肩膀,能挑多少?”

现在,路通到了田间地头,苏贤校计划种植藿香、沙姜、风姜,这些农作物收益更高,期待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路畅通了,黄沙村焕发新的生机。村民接送小孩上学方便了;下雨天不会摔得满身泥巴了;夜间敢出行了;收购商可以开着车上门收货了;农作物可以规划大面积种植了;小轿车停在了家门口……

“脱贫攻坚之后,还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月12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驻村“第一书记”桑世海走访各个自然村的时候,给村民带来了好消息:“明天开始装路灯了!”

今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投入200多万元资金,加紧建设黄沙村基层党群活动室、春砂仁种植基地喷水工程、春砂仁种植基地道路硬底化工程、村民文化小广场、自然村路灯建设等10余项帮扶项目。

文字:钟夏 通讯员王聪颖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蓝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