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博物馆第八展厅入口处不远,一幅模拟新石器时代人们进行渔业生产的画面十分有趣,画面中的人们或拿着工具在加工石网坠、或在整理刚出水的渔网、或在用力撬开坚硬的生蚝壳。
“这是模拟沙丘遗址人们的生活场景,珠海勇于冒险的地域文化禀赋,其发轫和源头来自远古海洋文明。而沙丘遗址就是这种海洋文明的最早见证。”珠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振忠说。
沙丘遗址是一种早期人类居住或活动遗址,主要分布在环珠江口的珠海、澳门、香港、深圳等地区的海湾。迄今在珠海已找到这类遗址80多处,是这类遗址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地区。珠海高栏岛宝镜湾遗址就是沙丘遗址的典型表现。
在沙丘遗址模拟画面旁边,一块长径33厘米、短径27厘米、厚13厘米、重18.5公斤的石锚也大有来头,它是从宝镜湾遗址出土、南海地区最大的史前石锚,呈椭圆形。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渔业上多采用金属制成的锚。
经考古专家对高栏岛宝镜湾遗址等的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十分丰富的古人类活动的遗迹遗物。宝镜湾遗址面积达20000多平方米,在已经发掘的29个考古探方、512.5平方米范围内,出土了1195件与捕鱼有关的部件——网坠、沉石、石锚等,如今,在珠海博物馆第八展厅,人们可以尽情欣赏来自远古时期的它们。
这些石坠等多是通过系绳的缺口、凹槽或穿孔进行使用,根据种类的不同与形制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亚腰型石网坠、沉石、石锚、穿孔石坠等四大类,在一些出土的坠形石器上还可以观察到长期系绳留下的勒痕。
“由出土数量来推测,远古先民在四五千年前已经有了大规模的渔业生产,当时的渔业生产规模为全国之最,曾一度代表岭南地区的先进文化。我们在宝镜湾岩画上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古帆船图案,这些都表明:在远古时代,珠海先民已经熟练掌握了驾舟航海技术和水上停船技术,以渔猎为生,创造了在中华文明史上占一席之地的远古海洋文明。”陈振忠说。
在1195件石坠形器中,数量最多的是亚腰型石网坠,达到960件,这种网坠制作简单,用附近海湾的河卵石,在一边或两边腰部敲出凹口,方便系绳。另外,宝镜湾遗址还出土四组成堆的石网坠,分别为20件、24件、34件和39件。
“通过对成堆出土的网坠的观察,我们推测这四处成堆出土的网坠,代表四张渔网使用石网坠,换句话说,当时的一张渔网中有20个到39个不等的网坠,只是由于时间的久远,编织渔网的藤、麻或其它纤维早已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有这千古不变的石头。”陈振忠表示。
跨越四五千年,宝镜湾遗址所处的万山渔场成为历史上全国四大渔场之一,深藏于珠海人民血肉中的探索精神又在这里得到延续,他们还将继续书写珠海海洋文明的历史。
专家点评
珠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振忠:四五千年前的高栏岛宝镜湾,就有大规模海洋捕捞活动,渔业发达。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就会徒手捉鱼、用石掷鱼、用鱼叉叉鱼,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用渔网捕鱼,则是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宝镜湾遗址是目前所见出土石网坠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史前遗址之一,在已考古发掘的每平方米范围内,就有2至3件与渔业有关的坠形石器,说明四五千年前的这里渔业发达,就有大规模海洋捕捞活动。
珠海先民早在四五千前就已经解决海上停船的技术难题。新石器时代,居于海边的渔民已经会制造和使用渔船,这一点已经为浙江河姆渡等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所证实,在宝镜湾遗址范围内的岩画上的海船图案,以及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用于海上捕捞的石网坠,也足以说明这一点,更令人惊讶的是,珠海宝镜湾遗址中石锚的发现,证明在这一时期渔民已经熟练掌握了驾舟航海技术以及解决了海上停船的技术难题,这不得不佩服珠海先民们的智慧和能力。